许多人可能并未意识到,汉字中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的诞生,至今不过短短一百年。这一温文尔雅的字并非出自古代著名的造字家仓颉之手,甚至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中国,竟然没有任何人发明或使用过这个字。“她”的创始人,正是民国时期杰出的语言学者刘半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半农一旦提出这个新字后,竟遭到了全国女性的指责和痛骂,长达数年之久。然而到了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反复使用这个字。
刘半农为何要创造这个“她”字呢?它的出现并非平凡,而是语言时代进步的表现。然而,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诞生一个新的女性代替词,竟引发了如此激烈的争论,究其原因何在,就不得不提到翻译需求的问题了。清朝中期之后,随着西方文化逐渐渗透,英语在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加。中英文翻译也变得愈发重要,但与此同时,面临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展开剩余62%在英文中,男性、女性以及其他生物与物体都有其特定的第三人称代词,男性的“he”,女性的“she”,而其余的则用“it”来指称。相比之下,中文在这方面显得模糊不清,男性和女性共用“他”字,其他物体间或使用“它”,有时甚至也用“他”,因而十分混乱。1822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到中国,在翻译《圣经》时便首先遭遇了这一汉字代词的难题。在一次灵光乍现的想法中,他将“he”、“she”和“it”分别翻译为“他男”、“他女”和“他物”。虽然这一方法充满创意,但却与汉语的表达习惯相悖,最终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进入到19世纪70年代末,学者郭赞生在翻译英文书籍时,创造性地用“彼”来对应“it”,而“伊”则用来对应“she”。然而,由于关注的人不多,这种译法并没有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期间,关于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终于被摆上了讨论的桌面,刘半农也积极参与其中。他建议重新创造一个汉字,以对标英文中的“she”。最终,他发明了“她”字。
尽管刘半农的提案得到了包括蔡元培与周作人等部分学者的认可与支持,但整体上仍有众多人选择保持中立或持保守态度。他们认为,那个时代女性地位正在逐步提升,创造一个新的汉字来独立代表女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妨碍女权的发展。更有一些激进的反对者们,直接对刘半农展开了激烈的指责,这样的声音持续了好几年。在舆论的压力下,刘半农最终选择了妥协,提议继续采用郭赞生的“伊”字来对应“she”,只有这样,舆论才得以得到平息。
尽管刘半农在某种程度上退步了,但“她”字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在康白情发表的《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一文中,第一次引入了“她”字,并将其用作女性的代称,标志着“她”字的首次公开亮相。康白情在文中强调,需要推动男女平等,女性应当获得独立,因而她们应该拥有代表自己的第三人称代字。张闻天、徐志摩、叶圣陶和梁实秋等文化名人也对此表示认同,他们的作品中屡屡提及“她”字。正因他们的坚持,左翼文化运动期间,“她”字的使用逐渐普及,而那些反对和保守派人士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得到公众的认可,也不得不顺应潮流,使用“她”字。就这样,汉字“她”便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成为女性的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发布于:天津市宏赢策略-股票杠杆网站-散户配资网-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