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特此说明!
康熙25年10月初1,紫禁城里传出一声响亮的啼哭。
这个时候生孩子,简直是踩准了点儿。
康熙刚刚平定三藩、收复台湾,34岁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可谁能想到,这个叫胤祥的十三阿哥,日后会让无数史学家扼腕叹息。
01
康熙25年,胤祥出生的这个时机,说巧不巧。
康熙那会儿34岁,男人最有干劲的年纪。三藩平了,台湾收了,郑家那帮人也彻底老实了。东北那边雅克萨,清军又把俄国人揍了一顿。
康熙心情那叫一个好,看着怀里这个小崽子,越看越顺眼。胤祥的生母章佳氏虽然出身不咋地,就是个包衣奴才,但这女人争气啊,给康熙生了一子二女,皇帝对她印象不错。
胤祥从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人家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能背四书五经了。更要命的是,这孩子对康熙那种孺慕之情,简直让人感动。
史书上记载,胤祥小时候会趴在地上亲吻康熙走过的脚印。就这一点,连当皇帝当习惯了的康熙都被感动得不行。
02
康熙37年,胤祥12岁。康熙第一次带他去盛京谒陵,从那以后,康熙出门巡视,胤祥是铁定要跟着的。
其他皇子偶尔跟一回,就胤祥次次都在。10年时间,胤祥跟着康熙跑了30多趟。江南下过,塞外去过,河工看过,大江南北都走遍了。
康熙甚至让胤祥参加接见洋人的场合,这待遇连太子胤礽都没享受过。胤祥不光脑子好使,身手也了得。史书说他射箭百发百中,有一回打猎遇到老虎,别人都吓傻了,胤祥拿着刀就冲上去了。
诗词书法更是样样精通。康熙41年南巡的时候,康熙让胤祥和胤禛当着大臣的面写字。那些大臣围着看,嘴里直夸好,虽然有拍马屁的成分,但两个皇子的字确实写得不错。
康熙对胤祥的宠爱,朝廷上下都看得出来。何焯给家里人写信的时候都说,十三殿下是皇帝的心头肉,前途无量。
03
胤祥最厉害的地方,是他对西洋算法的天赋。这门学问还是雍正亲自教的。
两兄弟虽然不是一个娘生的,但感情好得跟亲兄弟似的。胤祥学得特别快,没多久就把其他皇子甩在后头了。
康熙遇到解不开的西洋算题,经常把胤祥叫来一起琢磨。这下可把其他皇子给嫉妒坏了。胤祥不光会算术,还能说拉丁语,跟传教士聊天一点障碍都没有。
传教士宋君荣在信里夸胤祥,说这位十三世子对欧洲人特别尊重,对巴多明神父更是喜欢得不得了。胤祥经常向传教士请教各种问题,开封府的犹太人啊,希伯来文经书啊,什么都想了解。
这种求知欲在皇子里头绝对是独一份。传教士们都觉得这位皇子特别开明,虽然他对读圣经没啥兴趣,但态度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康熙一开始挺高兴的,毕竟儿子聪明总是好事。可慢慢的,他开始担心了。
04
康熙这人精着呢。他懂西学,也知道西方技术的厉害,但他更清楚西学传播的危险性。
大清是满族人的天下,汉人占了绝大多数。要是西学在民间传开了,汉人都学会了先进技术,满清还能坐得稳这江山吗?
所以康熙的想法很矛盾,自己可以学,皇子也可以学,但绝对不能让老百姓都学会。胤祥的想法可就不一样了。
有一回,胤祥跟雍正建议,要不把西学书籍翻译成汉文,让朝廷里的大臣都看看?雍正当场脸就变了,周围的大臣也吓得够呛。
《清史稿》里记载过,有一天下朝以后,雍正跟几个重臣闲聊,胤祥提出要解开海禁,传播西方书籍。雍正听了立马变脸。这还是胤祥当了怡亲王以后的事,可见他对推广西学有多执着。
康熙对胤祥这种太过开放的想法越来越不放心。在康熙看来,胤祥跟传教士走得太近,对西学的热情过了头。
康熙47年,这种担心彻底爆发了。那一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九子夺嫡正式开始。
05
康熙47年9月,布尔哈苏行宫。康熙拿出一大堆罪名,把胤礽的太子位给废了。
皇位空了,皇子们开始各显神通。胤祥虽然没参与夺嫡,但他坚定地站在胤禛这边,这让康熙很不高兴。
为了防止皇子们闹事,康熙把胤禔、胤禛、胤祥这三个最得宠的儿子全关了起来。几个月后胤礽又当了太子,其他皇子都放出来了,但康熙对胤祥的态度彻底变了。
康熙49年,在胤祥的请安折子上,康熙写了句狠话:胤祥这人不怎么勤学忠孝,你们要是惯着他,早晚要出事。
从"钟爱甚笃"到"不大勤学忠孝",胤祥的地位一下子跌到谷底。康熙48年分封皇子,连比胤祥小两岁的胤禵都封了贝子,胤祥啥都没有。
他成了康熙朝年长皇子里唯一没爵位的人。从那以后一直到康熙去世,胤祥再也没得到过父亲的重视。家里穷得叮当响,连朝鲜使臣都知道这位曾经的宠儿现在过得有多惨。
但胤祥从来不抱怨。他病了一年都不敢叫太医,怕别人说他是在向父亲要关怀。就胤禛一直对他不离不弃,兄弟俩经常写诗唱和,互相安慰。
胤祥在诗里写"棠棣四时开",表达对兄弟情深的珍惜。这段低潮期让胤祥变得更加成熟,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等待。
06
康熙61年11月13日,康熙在畅春园咽了气。胤禛当了皇帝,就是雍正。
康熙刚死第二天,雍正就下令让胤祥当总理事务大臣,同时封他为和硕怡亲王。从没爵位的光头阿哥到亲王,从冷宫到权力中心,胤祥一天时间就完成了人生大翻身。
雍正对胤祥那叫一个信任。胤祥先是管户部,追查贪污。康熙晚年贪官太多,户部亏空一大堆,烂账一摞摞的。
胤祥办事公道,不管是宗室还是大臣,该追的钱一分不少。对那些重臣宗室,可以分期还款,但还清之前别想升官。
就这么认真负责的态度,国库很快就充实了。雍正3年,胤祥管京城周围的水利农田。他亲自跑现场,定方案,修河道,造田地,开荒几千里地,找农民来种地。
雍正7年,胤祥的权力达到顶峰。户部三库、会考府、造办处、外国传教士事务、西北军事、水利农田、圆明园禁卫军,全都归他管。
更厉害的是,胤祥还有两项别人没有的权力:全国三品以上武官的任免权,还有各地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的人事权,吏部报上来的名单都得先问问胤祥的意见。
这时候的胤祥,政治、军事、财政、人事、皇室内务,啥都管,被后人叫做"常务副皇帝"。雍正对胤祥的恩宠一天比一天重。
雍正4年,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字赐给胤祥,还说这八个字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好。雍正8年5月初4,胤祥病死了,才44岁。
雍正痛得要命,自己穿素服一个月,连端午节都连续三年不让庆祝。胤祥死后谥号"贤",雍正特许他用原名"胤祥"下葬,成为康熙儿子里唯一能改回本名的。
更重要的是,胤祥被封为铁帽子王,子孙世世代代都能承袭。清朝总共就12个铁帽子王,其中8个是开国时封的,胤祥是第9个,也是第一个因为功劳封的。
这种荣耀,前无古人。但后来的史学家最感兴趣的,不是胤祥在雍正朝的成就,而是一个假设:要是当年康熙把皇位传给胤祥,大清会变成什么样?
这个假设吸引人,是因为胤祥真的具备了当明君的所有条件:文武双全,懂西学,政治能力强,为人清廉。更重要的是,胤祥对西方文明的开放态度,在那个时代简直是超前的。
要是胤祥当了皇帝,他很可能会推行完全不同的对外政策。大力发展西学,开放海禁,引进先进技术,培养新式人才。
那样的话,大清还会走上闭关锁国的老路吗?还会有后来的鸦片战争和百年屈辱吗?可惜,胤祥无缘皇位有他的客观原因。
首先是身体问题。史书记载胤祥腿上长了毒疮,经常流脓,找了很多名医都治不好,最后还引发了其他病。康熙肯定不会让一个身体不好的儿子当接班人。
其次是政治原因。胤祥对西学太热衷,跟传教士关系太近,这让康熙很担心。在康熙看来,这种开放态度可能会威胁满清的统治根基。
但最关键的原因,可能还在后面。后来的史学家之所以这么惋惜,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胤祥不光在政治上有过人的能力,在对外政策上更是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雍正8年,胤祥病重的时候,曾经私下向雍正提出一个建议,这个建议要是实施了,可能会彻底改变大清的命运。
可惜雍正听了以后,脸色变得很难看。就在胤祥病死前的最后一次见面中,兄弟俩为了这个话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07
争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开放海禁。
胤祥病重的时候,多次跟雍正提同样的建议:解除海禁,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他觉得大清应该主动学习西方,而不是自己关起门来过日子。
胤祥跟雍正说,西洋人的船好炮厉害咱们都见过了,他们的算学、历法、医术样样精通。要是咱们主动学习,取人家的长处,大清哪里还愁不能成为真正的天朝上国?
雍正的回答很冷淡。他觉得西学传播肯定会动摇国本,满汉本来就不一样,要是让汉人掌握了西洋技术,怎么控制得住?
胤祥不死心,继续劝说。闭关自守只会让咱们越来越落后。康熙年间开海禁的时候,沿海地区商业兴旺,税收大增,为什么不能继续下去?
雍正摇头,说那是权宜之计,现在天下刚安定,不适合再搞变化。兄弟俩为这事争论了很多次。
胤祥甚至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奏折,建议在沿海多设通商口岸,允许民间自由贸易,鼓励技术交流。这份奏折,雍正看都没看就退回了。
胤祥最后一次见雍正的时候,又提起了这个话题。他说,四哥,我时间不多了,这些话不说出来,我死不瞑目。大清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跟上时代。西洋各国一天比一天强,咱们不能视而不见。
雍正的态度还是很坚决,认为祖宗的基业不能轻易改变。胤祥问了个超越时代的问题:要是有一天,西洋人用坚船利炮打上门来怎么办?
雍正冷笑,说那时候再说,现在谈这些太早了。这场争论没有结果,几天后胤祥就去世了。
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也带走了一个可能改变历史的机会。
08
假设胤祥真的当了皇帝,会是什么样子?
从各种史料看,胤祥确实具备了当一代明君的条件。首先是政治能力,胤祥在雍正朝的表现有目共睹。管户部,国库充实;治河工,政令畅通;处理军务,调度得当。
连雍正都说:公而忘私,把国事当家事,处处妥当,能替朕分忧,不让朕操心。这样的评价,在清朝历史上绝无仅有。
其次是开明思想。胤祥对西学的热情,对传教士的友善,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在皇室里独一无二。要是他当了皇帝,很可能推行一系列开放政策。
第一,全面开放海禁。胤祥深知海外贸易的重要性,他会鼓励民间出海做生意,多设通商口岸,发展对外贸易。
第二,大力引进西方技术。胤祥会请更多传教士来中国,不光传教,更要传授技术。天文、数学、医学、军事技术,全面学习。
第三,改革教育制度。在胤祥的想法中,科举考试不应该只考八股文,还应该包括实用技能。第四,培养新式人才。胤祥会派官员出国学习,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
第五,发展实业。胤祥很可能支持民间办厂,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推动经济转型。这些政策要是实施了,大清的面貌肯定会焕然一新。
到乾隆的时候,中国很可能已经有了近代工业的雏形。造枪造炮、造船技术、纺织工业都会有很大进步。那时候,还会有什么八国联军?还会有什么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面对的,将是一个强大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中华帝国。胤祥的军事才能也不容小看。他在雍正朝负责西北军务,调度军需从来没出过错。
要是他当了皇帝,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肯定会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胤祥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像乾隆那样好大喜功。
他务实、勤奋、节俭,不会把国力浪费在虚无缥缈的"十全武功"上。在胤祥的治理下,大清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不是靠地盘大,不是靠人多,而是靠科技先进、经济发达、军事强盛。那样的大清,足以跟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他们。
09
可是历史没有假设。就算胤祥真的当了皇帝,他面临的阻力也会非常大。
首先是满汉矛盾。满族贵族会担心开放政策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汉族士大夫会反对科举改革,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
其次是利益集团的阻挠。闭关锁国虽然阻碍了经济发展,但也保护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盐商、丝商、茶商都不希望面临外来竞争。
再次是思想观念的束缚。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念深入人心,改革肯定会遭到巨大阻力。
最重要的是,封建制度本身的局限性。不管胤祥多么英明,他终究是个封建皇帝。封建制度的根本矛盾,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对立,不是个人努力能解决的。
而且国际环境也不允许中国独善其身。18世纪的西方正在经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就算中国引进了先进技术,也很难在制度层面跟西方竞争。
更何况西方的扩张是全方位的,军事征服、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多管齐下。中国就算再强大,也难以独自对抗整个西方世界。
所以就算胤祥当了皇帝并推行开放政策,中国最多只能延缓衰落的进程,很难彻底改变历史走向。这不是胤祥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时代的局限性。
农耕文明跟工业文明的碰撞,封建制度跟资本主义制度的较量,东方文化跟西方文化的冲突,这些都不是个人意志能左右的。
胤祥的悲剧,就在于他生不逢时。要是他早生一百年,也许能引领中国走向辉煌。要是他晚生一百年,也许能成为洋务运动的领袖。
但偏偏生在那个转折点上,既看到了变革的必要性,却无力改变既定的轨道。
10
雍正8年5月初4,胤祥在怡亲王府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雍正赶到的时候,弟弟已经走了。
雍正握着胤祥冰冷的手,想起了两人最后一次争论。也许十三弟是对的,但那又怎么样?江山社稷重于一切,祖宗基业不容动摇。
雍正给胤祥办了隆重的葬礼,给了他生前不曾有的荣耀。胤祥的陵墓建在雍正泰陵附近,兄弟俩就算在地下也能相伴。
雍正亲自写祭文:朕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也。可惜胤祥再也听不到了。
胤祥死后,雍正继续推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对传教士的限制更加严厉,对西学的传播更加谨慎。乾隆当了皇帝后,闭关锁国政策达到了顶峰。
乾隆22年,也就是1757年,只留广州一口通商。乾隆给英王写信的时候傲慢地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需要外国货物来通有无。
这种盲目自大的心态,正是胤祥生前最担心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那时候距离胤祥去世已经整整110年了。要是胤祥泉下有知,看到这一切会是什么心情?他肯定会想起自己的预言:要是有一天西洋人用坚船利炮打上门来怎么办?
可惜他的担忧成了现实,他的建议却成了空话。胤祥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也带走了一个可能改变历史的梦想。
胤祥死后,雍正把他的陵墓建在自己身边。每年清明,雍正都要亲自去祭拜这个最懂自己的弟弟。乾隆当了皇帝后,闭关锁国政策更加严格。
1757年只留广州一口通商,1840年英国舰队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那时候距离胤祥去世已经110年了。
史实来源:
1. 胤祥生于康熙25年(1686年),卒于雍正8年(1730年)- 来源:《清史稿》、《八旗通志》
2. 胤祥12岁起随康熙出巡,10年间30余次 - 来源:《清实录》
3. 胤祥精通西学算法,与传教士关系密切 - 来源:传教士宋君荣书信记录
4. 康熙47年胤祥被圈禁 - 来源:《清史稿》、雍正朝实录
5. 雍正继位后封胤祥为怡亲王、总理事务大臣 - 来源:《雍正朝实录》
6. 胤祥在雍正朝权势极大,被称为"常务副皇帝" - 来源:《清史通鉴》
7.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乾隆22年(1757年)只留广州一口通商 - 来源:《清史稿》
8. 胤祥腿部长毒疮,身体不好 - 来源:《清史稿》记载
9. 胤祥被封为铁帽子王,子孙世袭罔替 - 来源:《清史稿》
宏赢策略-股票杠杆网站-散户配资网-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