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伏天的空调房里,总有人捧着保温杯喝姜枣茶,可为啥照样胃寒、腹泻、手脚冰凉?
不是姜枣茶没用,而是咱们忽略了 “寒邪已深入肌理”—— 冰饮直接浇灭脾阳,空调冷风偷袭命门,光靠温和的姜枣茶,就像用小火炉烤湿棉袄,见效太慢。
今天教你四个 “穴位补阳组合”,从里到外层层暖透,比喝中药还直接!
(戳上图,可进店)一、关元穴:驱散中焦寒邪
补阳第一步,得先暖好 “脾胃这个后天之本”。
肚脐下 3 寸的关元穴,意思是:「元气的关卡」,艾灸这里可以直接补充身体缺失的阳气。
关元穴也是小肠的募穴,是帮助小肠输送气血,帮助食物消化的所在,从广义上来说,小肠,大肠和脾胃,其实都是脾胃的消化范畴。
图片
在肚脐下方绑个单联的镂空艾灸罐,借助艾灸罐的镂空,艾条的热力就能更好的渗透到穴位深处,就像给脾阳点了个暖炉。
《类经图翼》说 “关元主诸虚百损,温通脾阳”,艾灸时,可以配合腹式呼吸,会感觉一股热流从下腹向胃部扩散,能从源头上唤醒脾阳,改善吃凉腹泻、腹胀不消化的问题。
图片
二、足三里:让补进去的阳气化湿
光暖脾阳还不够,得让阳气能 “干活”!
膝盖下 3 寸的足三里穴,是胃经合穴,「脾胃主运化」,可以是代谢体内多余水湿之气的主力。
足三里是胃经要穴,它能把关元穴补的阳气转化为 “化湿动力”,让堆积的湿浊随代谢排出。
《针灸大成》记载 “足三里主脾胃虚弱,湿浊内停”,足三里艾灸时,火力可以稍微大一些,就算偶尔有水泡出现,也不用太过于担心。
图片
不少人手持4cm的石磨艾条直接熏足三里,甚至把足三里熏到出现水泡才会停止,这种方法放在古代就是「瘢痕灸」。
古人认为,皮肤出现灸疮,灸疮溃脓恢复时,对于皮肤的刺激,同时是艾灸的延续,因此,才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
就是想要平安健康,足三里一直维持溃脓的状态,虽然效果,但是现代人多数是无法接受皮肤溃脓的,大家量力而行。
图片
三、命门穴:给全身阳气加把劲
如果说关元穴是 “暖炉”,后腰的命门穴就是 “火种库”。
它在第 2 腰椎棘突下(肚脐的正后方),是督脉上的 “阳气发动机”,能直接补充命火、温煦全身。
《景岳全书》说 “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艾灸后配合腰部转动,会感觉热流从腰向四肢扩散,这步相当于给暖炉添柴,适合手脚冰凉、腰冷如冰的 “重寒体质”,比姜枣茶的温补更深入。
图片
群里有个朋友,每晚下班后,用全能艾灸罐温灸命门穴一根艾柱的时长,大概20分钟,补命火的同时,有个惊喜的发现,她熬夜后的腰膝酸软有了改善。
俗话说「腰为肾之府」,肾好,腰才好,同理:我们温补了肾阳,变相的改善了腰部问题。
图片
四、神阙穴:让阳气通遍全身
补了脾阳、化了湿、添了命火,最后一步得让阳气 “跑遍全身”!
胎儿时期的生命线:
肚脐是胎儿连接母体获取营养的唯一通道(脐带),出生后虽闭合,但仍是全身能量汇聚的核心点。
任脉的“能量海”:
神阙属任脉(人体阴脉之总纲),任脉统管全身阴血,而阴阳互根,阴血充足才能化生阳气。灸神阙可激活任脉,推动阳气生发。
每年冬天,体质偏寒的我,在外出时,就会把自发热艾灸贴,贴在肚脐,可以自发热艾灸4-6个小时,等贴敷到一个小时左右时,偶尔会感觉有热力从肚脐扩散,手脚回暖。这正是阳气从神阙向全身扩散的表现。
伏天补阳是 “冬病夏治” 的关键:关元暖脾、足三里化湿、命门添火、神阙通调,层层递进把阳气补进骨子里。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宏赢策略-股票杠杆网站-散户配资网-怎么才能让配资公司破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